亞洲咖啡產量僅次於中南美洲。印尼向來是亞洲第一大咖啡產國,但這幾年情況有所改變,越南在世界銀行奧援下,產量急速擴增,於一九九九年正式擠下印尼,成為亞洲最大咖啡產國。但越南以粗壯豆為主,不屬精品咖啡範疇。二OO七年越南生產95.7萬噸咖啡,是亞洲最大,也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產國。印尼同年生產42萬噸咖啡豆,居亞洲第二。印度生產29.1萬噸咖啡豆,居亞洲第三大咖啡產國。亞洲咖啡的醇度(body)比中南美洲與非洲豆高,但酸味較低,風味略帶沉木、藥草、香料與泥土味,低沉的悶香高於上揚的酸香味。

印尼咖啡 –悶香低酸,醇厚度佳
十七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印度的阿拉比卡樹(鐵比卡)移植到爪哇島的雅加達。由於氣候水土適宜,阿拉比卡很快擴散到爪哇島西北的蘇門答臘和東北另一大島蘇拉維西(Sulawesi)。然而,一八八O年代,爪哇爆發嚴重的葉鏽病,阿拉比卡枯死殆盡,荷蘭人改種抗病例強的羅布斯塔種,穩住印尼的咖啡業。直到今天,羅布斯塔仍是印尼咖啡的主力,高占印尼咖啡產量的90%,分布在爪哇、峇里島低海拔地區。風味優雅的阿拉比卡主要分布於蘇門答臘北部、蘇拉維西、爪哇島海拔較高處,雖然只占印尼咖啡產量的10%左右,但曼特寧、黃金曼特寧、塔瓦湖(Lake Tawar)、蓋奧山(Gayo Mountain)、阿榭(Ache)、蘇拉維西、陳年曼特寧、爪哇老布朗(Old Brown Java)的口碑,卻讓印尼咖啡揚名精品界數十載,未受其它劣質羅布斯塔種拖累。

曼特寧(Mandheling)在眾口鑠金下,似乎成為印尼精品咖啡代名詞。其實,曼特寧既非印尼地名、產區名、港口名,亦非咖啡品種名,而是原先居住在蘇門答臘的民族曼代寧(Mandheling)的音誤。(詳因請參考推薦書目-- 咖啡學)據考證,曼代寧是擅長種植咖啡的巴塔克族(Batak)的嫡裔。真實狀況是,目前仍在蘇門答臘中北部山區種咖啡的是巴塔克族,而非曼代寧族,更非曼特寧族。

蘇門答臘是印尼精品咖啡豆主要產區,咖啡系統非常複雜,在此依書本介紹概分為四種類型:
(1)曼特寧,是指蘇門答臘中北部托巴湖(Lake Toba)周遭,西南岸海拔900-1200公尺林東山區(Lintong)的半日曬豆或日曬豆最出名,巴塔克族就是此區咖啡農的主幹。獨具藥草、林木的沉香。
(2)黃金曼特寧,經過四次手工篩選,比一般曼特寧更高一等。醇厚明亮、甜度佳。
(3)塔瓦湖咖啡,指蘇門答臘最北端阿榭地區塔瓦湖附近海拔800-1600公尺蓋奧山一帶的水洗、半水洗或日曬豆(較少)。酸香味較明亮,悶香調較不明顯。「蘇門答臘阿榭之金」(Sumatra Ache Gold)口味有拉米妮塔經典的水果甜味,桃香和杏仁果味明顯,果酸柔和,落代印尼獨有的木香。
(4)陳年曼特寧,味道甜如蜜和爪哇老布朗。陳年豆的熟成約要花2-3年,堪稱功夫豆。陳年豆色澤呈黃褐色或深褐色,有些不雅,但是甜味(sweetness)奇佳,陳年處理的爪哇老布朗在甜度、醇度和乾淨度上還更優於陳年曼特寧。

量少質優,花香濃 –蘇拉維西
「蘇拉維西」咖啡的麻布袋上經常出現「Celebes」、「Toraja」、「Kalossi」三個英文字。「Celebes」是荷蘭統治期的該島舊稱「西理伯島」,早已改為蘇拉維西;「Toraja」不是地名、城市名、也不是品種名,而是住在蘇維拉西中部山區擅長種咖啡的民族「托拉賈」(或譯--塔洛加),也是該島精品豆的名稱。和上述曼代寧族、蓋奧族同屬精通種植咖啡的民族;「Kalossi」則是該島中部的小鎮卡洛西,是托拉賈(塔洛加)咖啡豆的集中交易地。

托拉賈(塔洛加)也是世界稀有的精品豆,年產量約1000公噸,分布在蘇拉維西中部與西南部約1200公尺的崎嶇坡地,栽種、採收均不易,平均每公頃年產量只有300公斤,遠低於中南美洲1000公斤以上的平均值。托拉賈(塔洛加)的三大莊園有:「PT Kapal Api 」擁有2000公頃咖啡園;「CSR」排第二大,有1100公頃咖啡園;日本「Key Coffee」的「Toarco Jaya」為第三大莊園,擁有700公頃咖啡園。換句話說,Toraja托拉賈(塔洛加)比曼特寧或黃金曼特寧更珍貴稀有。

托拉賈(塔洛加)為水洗或半水洗,比蘇門答臘的曼特寧或是黃金曼特寧更富明亮的酸香,層次感也更明顯。有濃郁的焦糖甜味,但土騷、沉木味和醇厚度就比曼特寧收斂許多,略帶花香味。

這幾年雖有人將印尼豆引進台灣,但是因為大多進入飯店、餐廳、咖啡shop系統,較少人將印尼莊園咖啡豆的品牌給介紹出來,一般人大都也僅知道曼特寧或是黃金曼特寧、爪哇咖啡。所以在此僅引用咖啡學作者韓懷宗先生的大作來介紹,如有機會看到印尼引進的咖啡豆,不妨可與中南美洲的咖啡豆多作比較。

arrow
arrow

    氏咖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